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作品赏析

来源:本站

2021-11-18 10:09:00

图片1.png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

作者:孙立新 白展望 窦红

材质:画布油彩

规格:220cm×45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系列】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赏析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合作的《平津战役》选取了会师金汤桥的场景,孙立新表示,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战争题材很多,因此不想重复类似的战争场面。“会师金汤桥是平津战役最出彩之处。”


1949年1月2日,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了作战会议,根据天津的地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区。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在突破外围城防后,于15日凌晨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桥头,完成了“拦腰斩断”的作战目标,切断了国民党守军的南北联系,打乱了其作战部署,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守军的信心。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天津解放为促成北平的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


为了搜集历史资料,孙立新、白展望、窦红多次前往天津的平津战役纪念馆。找一个与众不同的画面切入点,也让他们煞费苦心。从现有的画面形式来说,与其他描述平津战役的历史画相比,还是很有新鲜感。


《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有两个重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武装力量,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曙光,所以画面选取人民解放军在清晨会师的场景。从绘画语言来说,清晨的阳光富有节奏感,铁桥结构和会师队伍,能营造出宏大场面。此外,过去会师题材的历史画大多是欢快场面,过于泛化,而《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则希望呈现残酷战争之后的会师场面,而不仅仅是两支队伍简单汇聚在一起。这种处理手法需要对人物的造型、服装、环境、战火硝烟都有细致入微的呈现。孙立新表示,他们创作的会师场景不是简单的欢笑,战士脸上的伤口、战士负伤的画面都要画出来,以此表明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的定稿不仅要增加艺术上的感染力,更要对历史画的理解表现出一定的深度。


作者力图营造浑然一体的画面效果——阳光照在钢桥和战士们身上,画面上有大片阴影对比,战士们兴奋地拥抱在一起,远处硝烟升起,给人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尽管要画成大画面,但细节也不能疏漏,战士们的面部表情、受伤的情况,甚至戴着的绷带都要刻画到位。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三位画家做了选模特、画写生甚至把人们拉到桥上去拍摄等许多准备工作。孙立新表示,他们希望这幅画能接受历史的考验,达到隽永而耐人寻味的效果。


建于1906年的金汤桥,作为天津解放的历史见证,巍然屹立至今。根据构图的需要,《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对金汤桥的形象略微做了些夸张,因为如果照金汤桥的原比例去画,不能完全体现出平津战役的大场面,经过前几次的研讨,专家建议把金汤桥的比例放大,因为原来草图上的桥比例稍小,看上去架不起来那么多人,后来三位作者再次修改的时候把桥加宽,使得画面上的金汤桥比现实中更宏伟。


孙立新、白展望、窦红都是部队画家,曾多次创作军事题材的作品,他们对自己的军事题材创作要求不断提高,《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力求画得有别于从前,更有高度。以前有些画到了交付作品的时间,尽管不满意还是要交上去,而这幅画给了他们充裕的探讨修改的时间,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尤其是专家观摩草图、提意见,对这幅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至关重要。







油画《平津战役-会师金汤桥》局部画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