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宁一痴迷科研30余载“淬炼成钢”

来源:城市晚报新媒 体掌上吉林

2017-06-16 10:01:37

创新驱动,全面振兴。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将于6月24日至26日在我省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国内外的4000余名科技工作者云集长春,两院院士超过120位,这既是中国科技工作者集中展示科技成果、共襄科技大计的盛会,也将是我省科技工作实现加速腾飞的契机。多年来,我省科技工作者在各行各业以创新的发展眼光,不断取得傲人的成绩。然而,那些间接或直接惠及百姓身边的科技成果,背后也许是广大科研人员卧薪尝胆数十年,乃至几代人为之潜心钻研的结果。科技创新引领吉林振兴,在中国科协年会即将召开之际,我们选取了我省在重大前沿科研战线上的先进典型,呈现在大家面前。以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投身这项伟大的事业。


不断学习是金宁一与“病毒”对话的资本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曾在七言绝句《竹石》中写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劲竹的顽强与坚韧,又何尝不是一些身经百战的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写照?金宁一,是人们口中那位“与病毒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铮铮铁汉。要知道,“病毒”,是一个令普通人闻之色变的字眼。而当“病毒”被冠以“禽流感”、“甲型H1N1”、“SARS”等危险指数升级的前缀,面对很多人不可避免的恐慌,金宁一却每次都要顶着“东西南北风”的挑战去直面“病毒”的威胁,保持着千磨万击后始终不变的坚韧。他深知,这是自己身为一名军人和科技工作者的职责。病毒学专家金宁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从事科研30多年,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百姓打造一堵防护病毒的“铜墙铁壁”,竟成了金宁一半生科研工作中最大的兴趣。


金牌品质 


婉拒高薪毅然归国是他唯一的答案


金宁一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幅长白山天池的大照片。熟悉金宁一的人都知道,纵使天池再美,金宁一办公时抬头便能看见的这幅美景图,也并非用来装饰办公室,而是代表了他那颗始终顾家、念家、爱家的心,既有“小家”,亦有“大家”。1956年,金宁一出生在位于长白山东麓的延边州龙井市,“因为我是阳历4月21日出生的,正好比列宁的生日早了一天。”金宁一如是解释着“宁一”这个很少有朝鲜族人会取的名字。


金宁一的幸福家庭


金宁一在学术上执着的劲头,多半是从父亲身上沿袭下来的。父亲金光宇是延边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在通化的一所学校当了一辈子物理老师,为学生们传递物理学的奇妙,是他最大的乐趣。而金宁一的乐趣,则是不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尽享在他人看来颇有些枯燥无聊的学术问题。1985年末,金宁一开始从事基因工程新疫苗研发,他掌握的多种现代技术通过发表专业论文,开始为国内乃至国际的科研人员知晓。这让金宁一在1990年收到了日本京都大学病毒研究所发出的邀请函,共同研制艾滋病基因工程疫苗。他的出类拔萃,使中日双方制定的两年研究计划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完成了。而等待他的,是该研究所开出的优厚条件的邀请——从“访问学者”变成“客座教授”,薪资、住宅等条件无不充满着浓浓的诱惑。此后,金宁一也曾赴韩国汉城大学遗传工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可这些不过是他漫漫科研路上“取其精华”的一段经历而已,这样的经历,在骨子里“视国家如生命”的金宁一看来,绝不是可以改变人生轨迹的拐点。


父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遗传到了金宁一身上。他婉拒了一切邀请,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归国的航班。血管里流淌着的“吉林血液”,让金宁一做出了终生无憾的选择。


金宁一(左一)在日本留学期间即认定学有所成后回国


如今,回忆起20多年前刚回国那会儿,金宁一依旧记忆犹新,“在国外都是替别人干活,无法专注于自己想从事的研究,因为研究哪些课题是由研究所和公司来决定的,研究者没有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回国后,科研项目需要自己做主,白手起家非常艰难,起初实验室只有12平方米,但很快乐。”那时,国内的科研条件与很多科技领先国家相比还不够理想,可回归到小小的实验室,“当家做主”的金宁一找到了自由翱翔的快感。


保家安宁 


为了大家的不恐慌,他冲在“病毒”一线 


生活中的金宁一,风趣幽默,不时抛出妙语金句,在枯燥的工作中为团队带来欢声笑语。乐观的性格,让金宁一在直面极具威胁的“病毒”时,依旧能时刻保持着快乐的心态,“科研是愉快的”竟成了他在科研岗位上的座右铭。


金宁一团队常年浸泡在实验室攻关


别看现在当金宁一谈起各种病毒时,语气波澜不惊,可当记者问起“真的没有怕过吗”,金宁一笑了,“你要说真没怕过?其实,年轻时起初对病毒的了解不够透彻时,也有过担心。”日复一日地与病毒打交道,金宁一愈发感觉到,在自己和科研团队不断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后,病毒于己而言,已不值得有任何担忧,因为掌控,所以安心。


除了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深入传染病病源“前沿阵地”之外,家和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几乎成了金宁一的全部。可与其说是全部,不如说,那个从12平方米逐渐扩大到目前约1600平方米的实验室,俨然已被金宁一视作如同生命一样宝贵的阵地。半生的科研生涯,金宁一竟已忘却了睡懒觉是何滋味。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晚上从未在12点前睡过觉。30多年的科研工作,金宁一对节假日全无概念,“除了出差,每天都要来实验室、办公室,一天不来就像缺点什么似的。”金宁一说这话时,正是端午节小长假,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实验室里却穿梭着金宁一团队骨干和学生们忙碌的身影。而此时此刻你或许才真正感叹榜样的力量,金宁一日复一日地践行着一位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无声的表率,足以让尚在科研道路上起步的年轻一辈,沿着金宁一走过的足迹,继续与陌生的病毒顽强抗争。


从1982年以来,金宁一紧紧围绕病原学、流行病学、快速诊断、预防和治疗用疫苗等病毒病防控理论和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集中攻关,其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对禽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SARS冠状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12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毒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了打消大众的恐慌,他时刻准备着冲向“病毒”一线。


一往无前 


生命不止,科研不停歇 


金宁一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科学家”那样古板、乏味,偶尔挤出一丁点的“业余时间”,跳进泳池畅游几圈,有时也会选一部警匪等题材的电影过过瘾。可最令他开心的,是每年目送着自己培养的研究生奔向祖国各地,走上基础研究、临床、疫苗、传染病、高新技术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尽管这样的场面每年都会如约而至,但金宁一还是称之为“难忘的事”,他欣慰自己培养出的学生“以健壮的脚步走向社会,将自身所学贡献给国家”。


2015年金宁一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截至2015年,金宁一已培养学生439人次。一些学生在毕业后继续追随着他,深入研究。2012年,由金宁一牵头完成的“重要病毒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申报并获得了业界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创建的科技平台,推动了行业进步,为有效提升我国病毒病综合防控水平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具有重大科学与社会意义。金宁一说,这个项目是研究室两代科研人员前赴后继用了30年才完成,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21岁,过程极为艰辛。


令金宁一感到欣慰的是,与昔日相比,国家给予科研条件建设、经费的支持,与国外高新水平平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两个女儿在大学选择专业时,都选择了与生物化学等相关的科目,未来不排除女承父业的可能性。而61岁的金宁一,现在还精力充沛得很,“只要取得突破进展或成功的时候,这种喜悦是任何人感觉不到的,通过这样的经历淬炼自己的人生,升华自身的水平,最后,能独自承担社会责任的科研工作,其中背后的辛酸泪早已被遗忘。科研是愉快的事情。”痴迷科研30余载的金宁一,未来希望继续拓展,深入研究方向,“以病毒为主体,进行溯源、背景、诊断、预警,以及综合防控方面的研究,如何建立综合防控手段、疫苗等,一直都是持之以恒的研究目标,我们团队积累这么多年,不是什么太艰难的事情。”金宁一带领团队,迈着永不停歇的科研脚步,毅然前行。(记者 韩玉红 报道 吴然 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