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扎根祖国沃土 勇攀科学高峰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7-04 14:57:08

他是一个“80后”,带着半框的黑边眼镜,穿着一双老式布鞋,办公桌上有些凌乱。如果不是因为提前了解,我怎么都想不到面前这位质朴、不拘小节的刘俊居然是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是2013年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中的一员。


然而,就是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年轻人,却矢志扎根科学的沃土,顽强地攀登科学的高峰,带领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



怀揣赤子之心


毅然回国发展


刘俊在27岁时博士毕业,他为进一步追寻科学研究的进步与突破,先后在德国、美国做了六年的博士后研究,拓宽了学术视野,夯实了学术功底和技术积累,为后来的独立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美国的科研机构为他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当时他在美国的收入大概是国内的三倍,他的妻子在美国当教师,女儿也已上学,有着富裕而安定的生活,但他始终不踏实。


他说:“虽然国外的实验条件和科研平台会更好些,家人的生活更舒适些,但我在国外的这六年,始终觉得自己的心是飘着的,没有归属感,我很想回国做一番事业,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就这样,2013年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放弃国外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毅然决然地带着家人一起回国。


回国后,他组织搭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研究团队,继续秉承引领国际科技前沿的理念,选择了“塑料太阳能电池”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太阳能是人类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利用太阳能电池把太阳光的光能转变为电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是用硅为核心材料,而塑料太阳能电池和现有的硅太阳能电池比起来,具有成本低、重量轻、可弯曲折叠的优势,适合未来在便携式能源中应用,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他团队的研究目标便是塑料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光照发电的塑料。


刘俊带领的团队齐心协力,苦心孤诣,历经3年齐心协力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攻关,取得了具有原始创新水平的科研成果。他们发现硼原子可以调控半导体塑料的光电性质,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采用硼原子设计n型高分子(塑料)半导体材料的思想,成功地研制出一类全新的n型半导体塑料。用此材料可以制备出全塑料的太阳能电池,可实现弯曲折叠,而且半透明。


这类具有中国原创思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提供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也为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能途径。他的成果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连续发表,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刘俊也因此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国在高分子领域获此殊荣的第一位“80后”学者。


挑战科学难题


创造领域“首次”


众所周知,半导体材料是现代电子工业的基础,价格很贵。如果能够开发出价格低廉的半导体材料,那将不仅会带来已有电子工业的巨大革新,而且会诞生出许多原有其他材料无法实现的电子产品。


科学家们设想:如何使价格低廉的塑料实现半导体的功能,用塑料制造出通电发光的二极管、或者光照发电的太阳能电池?这是世界科学的前沿,也是未来各个科技强国高技术竞争的焦点。


“我在研究生阶段,就选择了光电半导体塑料这个世界科学前沿作为主攻方向,我想给自己多一点儿的挑战。”刘俊说。后来他在导师王利祥研究员的指导下,提出了新的学术思想,突破了国外专利保护,开发出分子分散型红、绿、蓝光通电发光塑料,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体系,其发光效率超过了当时的经典材料体系。这个研究成果为我国在有机平板显示器领域参与世界范围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发射白光的材料在显示技术和照明技术中极为重要,但是,怎么样用一个单一的塑料材料在通电情况下高效地发射白光,这是一个国际科学难题,通电发白光塑料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材料。


在分子分散型通电发光塑料的基础上,刘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创新思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一塑料材料同时发射红、绿、蓝三种光,混合得到了白光。他用单一塑料材料实现白光发射的方法,解决了发光颜色稳定性的国际难题。


这个科学发现报道后,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13个研究团队进行了跟踪研究,引领了国际学术界研究“通电发白光塑料”的热潮。然而刘俊并没有停留在“世界首次”的光环中,而是继续带领团队对这类材料进行了多次改进,使白光塑料的通电发光效率这个关键指标一直保持国际领先。


刘俊说:“我既然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就不能止步不前,必须不断的创新、完善,争取一直保持世界领先。”


追寻科学精神


打造优秀团队


刘俊每天不到8点就来到实验室,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他喜欢穿老式布鞋,因为忙的时候可能得站一天做实验,然而这大量枯燥的科研并没有让他厌倦,反而让他越来越精神。他今年38岁,但看着就像二十几岁的人。


他说:“科学精神就是创新,不断创新。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要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创新。”可能正是这种要一直走在科学前沿的想法,让他不仅在研究上不断创新,也让他永葆了青春,无论在科研上还是生活里都活力满满。


他不是那种只知道研究不懂生活的人,平日空闲时他喜欢看书,不是看那些科研专业书籍,而是看历史、哲学、政治等各方面的书,谈到这些时,他的眼睛里同样闪着光芒。


“老师平时不只爱看书,在周末或是我们实验遇到麻烦时,他还会带我们出去吃饭、唱歌或者玩游戏,调整大家烦躁的情绪。无论我们遇到实验上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喜欢去问问他。我们不仅是师生,更是好朋友。”他的学生说。


刘俊一直秉承不仅自身要做的出色,也要带动整个团队一起“出色”的理念,不断创造机会培养和塑造优秀科研人员,近年来他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研究论文,近一半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论文被引用3000余次。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项,美国专利1项。刘俊在同团队共同协作进取中获得了多个重要荣誉,2009年教育部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12年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中科院长春分院的青年先锋,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6年吉林省优秀青年,2017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他指导的1名从事光照发电的塑料方向研究的学生,也得到了相关部门机构的认可,博士一毕业就被青岛大学直接聘请为教授。


面对这些,刘俊常讲:“这些成果和荣誉的取得,原因在于我身后有一支专心科研、勇于探索的研究团队,来源于他们挑战科学前沿的勇气、面对难题百折不挠的韧劲,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积极勤奋的努力付出。”


在刘俊心里,这些成果是一种积淀、一个台阶,更是再出发的起点,不论何时,对科学探索保持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情怀和谦虚进取的科学态度,他希望能够继续与团队一起再接再厉,攀登下一个世界科学高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