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吉ICP备案号18002506号
吉公网安备 22010402000667号
来源:《吉林日报》
2018-07-04 15:23:10
在蛟河市黄松甸镇有“三个90%”的说法,即全镇90%的农户从事黑木耳种植,90%的劳动力从事黑木耳生产加工,90%的财政收入来源于黑木耳。其实,黄松甸黑木耳初期栽培并非一帆风顺,种植户们都说:“是我们的领路人吉林农业大学的刘教授不放弃,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好日子。”
农户们心心念念的领路人叫刘晓龙,是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菌物研究所副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常务理事,省林学会食药用菌分会理事长,省农产品安全专家。
刘晓龙真忙
聊起黄松甸黑木耳,刘教授开心得像个孩子。他忘不了无数个寒冬酷暑,起早贪黑往返于长春市和蛟河市,无数次授课、现场指导,帮助农户攻克黑木耳栽培技术难题的日子。
“种木耳跟其它农作物不一样,遇到问题治不了就绝收,治晚了可能还是绝收。吉林农大的专家经常来,帮着改良品种,改变种植方式,大大提高了木耳品质。从心里感谢农大专家啊!”黄松甸镇黑木耳栽培户崔成说。
刘晓龙认为,木耳栽培成功不算胜利,要想获得持续收益,就必须树立品牌,产出市场认可的高品质木耳。他带领专家团队一次又一次深入黄松甸镇木耳产地,帮助农民制定“黄松甸黑木耳地理标志产品标准”。
刘晓龙随身携带的行程表写得密密麻麻:周一学校上课,周二蛟河市,周三敦化市,周四学校上课,周五东丰县,周六周日两天热线服务平台。刘晓龙精算每一分钟,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他把农民的辛苦、农户的利益看得比天大,宁可自己累点,也舍不得让农民担半分风险。从2002年起,他每年在外工作时长达到180天,校外授课500余次,培训人数超过10万。同事、学生们都开他玩笑说:“刘教授是真正舍小家为大家的模范。农户一个个都过上了好日子,可苦了刘教授的家人。”
刘晓龙真够意思
刘晓龙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当年报考农学专业,就是希望用科学改变家乡面貌,帮助乡亲脱贫致富。这些年,刘晓龙不仅带动家乡父老摘了贫困帽子,还向全省农民赠送致富经,受他恩惠的农民都赞刘晓龙“真够意思”。
每周双休日,食用菌专家刘晓龙会准时守候在吉林省新农村热线12316、中国移动农信通12582业务平台、农业部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热线12396电话机旁,接听农户打来的求助热线。通过热线联通全省乃至全国各地食药用菌种植户,为他们排忧解难。
2013年,转业兵马冬从扶余市打来电话,因购买的双孢菇菌种不出菇请求帮助。刘晓龙多次与他电话沟通,耐心指导他购种、栽培,直到出菇,马东当年获利10万余元。如今,他已成为扶余市蘑菇种植模范大户。
2015年,榆树市一农户打来电话,说在自家大棚发现一种口感鲜美的食用菌,想批量种植生产,希望刘晓龙给予指导。由于农户描述模糊,他就专程赶到农户家。他确定该品种为野生金针菇、产量低,且与人工品种相比,种植周期长、费用高,因此,不建议农户种植。这位农民感谢刘教授说真话,为他着想,要留他吃了饭再走,他婉言谢绝。送到车站,老农抢着买票,刘晓龙又把钱悄悄塞进这位农民的布口袋里。开车时,他才扯着嗓子大声喊:“我把车票钱装你包里了,看好,千万别丢了。”
2016年“五一”假期前,临江市一农户播打12316热线电话,说不知为啥自家种植的猴头菇出菇就死,急盼刘教授救“火”。趁着假期,刘晓龙再次自掏腰包赶往临江市。因为记错对方电话号码,他打听了两个多小时才找到农户家。实地查看现场,刘教授很快找出症结。指导农户采摘死菇,重新刺激出菇,又详细传授注意事项,然后拍着胸脯保证肯定不会再出问题。辛苦一天,水都没顾上喝一口,他摸黑登上返程的火车。憨厚农民拿不出啥感谢他,红着眼圈捧给刘教授一袋山榛子,“您是有名的大专家,我打个电话,您就跑过来帮我解难。您不让我花钱招待,可我实在过意不去,这是我上山打的榛子,没花钱,您吃个新鲜吧。”刘晓龙被这份真情打动了。他并非不在乎钱,但更在意农民的生计,他说:“不能因为有技术,就拿本事当赚钱工具。”
刘晓龙真专业
服务农村30年,刘晓龙觉得农民兄弟回馈他的其实很多。通过深入生产一线,他掌握了我省东中西部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收获了农业科技研究的第一手实践经验。“在支农过程中遇到的生产难题为我们科研立项、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支农与科研互补,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升华与提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刘晓龙庆幸这些年把根深深扎在了广袤的农村大地,把科技兴农的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上个世纪90年代,刘晓龙以《北方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新模式》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成果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初,他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玉的引领下,选择在吉林东部山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污染低的蛟河市黄松甸镇种植黑木耳,产出“小、厚、黑,硬、脆、纯”的优良品种。2009年,刘晓龙带着黄松甸黑木耳到北京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检验,经过严格审查,最终“黄松甸黑木耳”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刘晓龙研究的菌类品种还有很多,比如从河南省引进的优质香菇品种,就是经他改良推广的。目前,在通化地区种植的香菇营养价值丰富,农民收益平均高于普通香菇种植户三倍以上。长白山野生灵芝被公认为东北一宝。刘晓龙详细研究灵芝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模仿长白山野生环境特点,采集、驯化、栽培灵芝,最终在敦化市建立了人工灵芝栽培标准化示范基地。在刘晓龙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吉林省被确定为国家灵芝主产区、优质灵芝生产基地。在东丰县,15万平方米的大球盖菇生产基地也是刘晓龙主导建设的。现在,每天空运到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大球盖菇供不应求。
2017年,作为李玉院士团队的一员,刘晓龙又按照省农委的战略要求,与吉林省园艺特产管理站共同申报长白山系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长白山黑木耳、长白山灵芝和长白山香菇三个区域公共品牌。
刘晓龙今年53岁,他说:“半生致力于食药用菌科研、教学和生产的研究,打造出‘黄松甸黑木耳’‘长白山灵芝’和‘东丰大球盖菇’等吉林特色农产品,实现了‘东木西草’的吉林省食用菌产业格局,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屈指算算,再有七八年就该退休了,我一定站好岗,争取为吉林农业发展多作贡献。”